2013年1月16日,澳门赌场国家天文台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来自京区各天文单位的中外学者聚集一趟,聆听新年以来的第三次学术报告会,来自美国著名机构卡内基天文台的访问学者何子山博士作了“黑洞与星系是否共同演化?”的精彩报告。报告会后,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赵刚代表台长严俊,向何子山授予国家天文台特聘研究员证书,期望他定期访问国家天文台,并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为不断提升国家天文台的科研水平献计献策。
何子山1967年生于中国广东,在澳门和莫桑比克度过了童年时期,12岁时移民到美国波士顿。他早年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物理和天文学,1990年获学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攻星系天文学,于1991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获博士学位,之后赴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卡耐基科学研究院天文台破例为他提供了哈勃毕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办公室,聘其为终身天文学家,何子山成为建台百年来获得这一职位最年轻、也是迄今唯一一位亚裔科学家。1998年,他离开哈佛大学到卡耐基天文台就职,潜心天文学研究并指导了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特别是国内各天文机构的学生。短短16年的学术生涯,他已发表420余篇学术论文,引用次数21400余次,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华裔天文学家。
何子山的研究兴趣广泛,涉猎范围从星际介质到恒星和星团形成,从超大质量黑洞、活动星系核、吸积理论到星系结构等众多领域。在过去的十年中,何子山证实了大多数邻近星系的中心都包含一个“死去的”超大质量黑洞。它们是宇宙年轻时期剧烈活动的类星体遗迹。然而这些类星体如何被触发,又如何死亡,这些神秘的天体如何产生辐射和相对论性喷流,何子山的研究为这些长期困扰人类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这将有助于统一理解不同类型的活动星系核。近期,通过对种子黑洞问题的研究,他首次提出“中等质量黑洞”可能是本地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与此同时,何子山和同事一起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直接探测了大部分邻近星系中心的黑洞。他们的工作确认了黑洞在星系形成过程中逐渐成长这一物理图像,事实上,黑洞形成似乎是星系形成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理解这些现象的起因和过程是当前观测和理论课题的前沿方向之一。黑洞吸积释放的巨大能量被认为能够对星系形成和演化产生显著的影响。
在其他领域,何子山通过研究发现,大质量恒星星团是星爆星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们尚未理解这些“超大星团”是如何形成和消亡的。与其密切相关的现象是致密恒星系统,例如超大质量球状星团和盘状星系的核心。借助大型麦哲伦望远镜和哈勃空间望远镜,何子山系统定量地研究了这些天体的内部动力学、质量和星族。为了揭示哈勃序列的起源,他也对邻近星系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展开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