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趣味科学网报道,美国布法罗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对一种食肉植物研究后发现,其基因组中不必要的成分被剥离了,这表明,对于正常健康的机体而言,垃圾DNA似乎真的不需要。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科学家早就发现,组成基因组的绝大多数DNA并不编码蛋白质,也不发挥开关基因的功能。这些巨大的灰色地带大多是寄生虫DNA遗传片段反复复制并粘贴到基因组中的;此外就是一些古老的基因,但现已关闭。研究人员将这些区域称为垃圾DNA,至今尚无人知晓这些区域会不会发挥作用。在人类基因组中,功能基因只占2%的比例。
近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质疑“垃圾DNA”这一用语,认为这有可能是一种误称,但他们也表示这些神秘的DNA有可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发挥着一定的功能。目前正在开展的一个名为ENCODE的大型科研项目,就是希望揭示人类基因组中不编码蛋白质的33亿个碱基对的功能。研究表明,大约80%的DNA似乎有一些生物活性,如影响基因的开与关等。不过,这些DNA能否翻译成对人类有用或必要的功能,还存在很大的疑问。
研究人员对狸藻类的一种食肉植物进行了基因组测序。这种食肉植物生活在潮湿的土壤或淡水中,靠吸食微生物为生。狸藻类植物约有28500个基因,这与其他植物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其基因组相对较小,仅含8000万个碱基对。与其他植物不同的地方是在垃圾DNA上,狸藻类植物拥有两个完整基因组,但却似乎已经剥离了大量的非编码蛋白质的DNA。
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健康的植物确实不需要垃圾DNA。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有些植物可以对其基因组进行“精兵简政”,但一些植物依然保持其臃肿的基因组?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进化压力导致狸藻类植物剥离了不必要的基因组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