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在我国辽宁建昌发现一件1.6亿年前的具有完整齿列和骨骼的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发现对于研究多瘤齿兽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异、运动适应起源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8月1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
多瘤齿兽是绝灭的哺乳动物的一个重要类群,生存于恐龙主宰的中生代,并在65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中幸存下来。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纪多瘤齿兽的化石材料很少,以往仅有产自蒙古晚白垩纪的部分骨骼化石和一块产自北美白垩纪保存不完整的多瘤齿兽标本。已知信息对研究其高度分化的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帮助甚微。
课题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季强介绍,新发现的化石标本是已知最早的完整保存了头骨、头后骨骼和齿列的多瘤齿兽化石。由于牙齿发育了明显的皱纹结构,如很多小的脊、沟、凹槽等,加之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哺乳动物产自西欧的侏罗纪地层,因此新发现的哺乳动物被命名为欧亚皱纹齿兽(新属、新种)。
牙齿的结构表明,欧亚皱纹齿兽是一种以树叶、种子、蕨类、裸子植物,再加上蠕虫和昆虫为食的杂食动物。它的踝骨具有惊人的灵活性,表明欧亚皱纹齿兽是一种能够快速奔跑的敏捷的哺乳动物。通过对它的研究,能够追溯后期多瘤齿兽多种运动适应方式(包括爬树、陆地上奔跑、掘穴)的起源。新发现欧亚皱纹齿兽为晚侏罗纪时期欧洲和亚洲的哺乳动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提供了最新的证据。
根据与现生哺乳动物的比较,并依据欧亚皱纹齿兽手部比例、末端指节的形态等,研究者推论欧亚皱纹齿兽很可能是地栖哺乳动物,或者说地栖比攀爬的可能性更大。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国际合作团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