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内动态
中美专家揭示被子植物掀起“改朝换代”之谜
  文章来源:新华网 郭爽 发布时间:2013-12-21 【字号: 小  中  大   

  大约1.6亿年前,裸子植物由盛而衰时,被子植物(又称绿色开花植物)似乎快速占领了世界。这种植物界的“改朝换代”显得有些突然,也给强调生物进化渐变性的达尔文出了难题。他在1879年提出的这个“恼人之谜”,也让科学家们困惑了一个多世纪。

  不过,一种名为无油樟、开乳白色小花的小灌木,或许可以成为解谜的钥匙。由美国、中国等国科研人员组成的“无油樟基因组计划”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已成功绘制出无油樟的完整基因组图谱,首次解释了被子植物在基因上与其他植物的区别,这或许可以解开“恼人”的被子植物起源之谜。

  无油樟一直让科学家们着迷:它自成一目、一科、一属,只发现生长在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的主岛,是已知被子植物中最早分化出来的一支。研究人员认为,正如了解极为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的基因组,可帮助专家了解广大哺乳动物的进化初始过程一样,掌握无油樟的基因组可帮助科研人员了解众多被子植物的演变过程。

  研究人员指出,通过分析无油樟的基因组,可为约2亿年前“基因倍增事件”提供证据。这一事件为基因赋予了更多的进化可能性,有助于植物形成开花器官,从而驱动被子植物发展。

  研究人员将无油樟的基因组与其他植物进行比较后发现,无油樟的基因组“倍增”现象早于其他被子植物。在与开花有关的无油樟基因中,有四分之一是裸子植物不具备的,另外四分之三源自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共同祖先。这项研究还为“花朵的香味”、“结构复杂的种子”等被子植物其他特征的出现提供了进化线索。

  有趣的是,科研人员发现无油樟线粒体基因组庞大,拥有约390万个碱基对,包含大量外源线粒体DNA,其中至少包含4个完整的来自绿藻和苔藓的线粒体基因组。

  这意味着其他物种的DNA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进入无油樟体内,融合为一个巨大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人员认为,上述绿藻和苔藓在数百万年前可能生活在与无油樟密切相关的地方,后来这些植物由于某些原因发生破损,导致其线粒体基因组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