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头的银发、谦和儒雅的笑容、朴素的着装,一派学者风范,这就是2007年当选为澳门赌场院士的山东大学教授王克明。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王克明常到图书馆查资料、调研,寻找创新突破点。他认为:“科学研究要注重创新,同时还要兼顾系统性和连续性。”王克明总结自己科研工作的创新点是:“系统地研究了离子注入形成氧化物光电晶体的光波导结构及其特性,提出了形成波导区折射率增加型光波导的新原理、新模式和新方法,并揭示了离子注入波导结构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用激光脉冲沉积法制备掺Er的KTP晶体波导激光薄膜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重离子注入光电晶体中的射程和损伤分布,发展了重离子在多元靶中的平均投影射程及其离散的有效计算方法。”王克明把这三项成果称为“三驾马车”,其中,“离子注入KTP晶体光波导的有关研究是最大的亮点”。
基于以往的研究基础和突破常规的注入模式,王克明和研究组1990年开始了重离子注入光波导的探索工作,1993年首次报道了剂量为1014离子/平方厘米的MeVCu离子注入铌酸锂晶体中形成光波导的结果。
2001年,他和研究组又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了用高能重离子低剂量模式在铌酸锂中形成波导区折射率增加型的光波导。目前,王克明研究组已用高能重离子低剂量模式在13种氧化物光电晶体中形成了波导区折射率增加型的光波导,并对离子注入波导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索。
“科研需要创新,创新就要打破常规,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精神是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支柱。”王克明不止一次提到执著、自信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我本人比较自信,决定了的事一般很难改变。”
做学生的严师、朋友和慈父
“及时地、经常性地针对具体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对促进一项科研任务的完成有重要作用。”王克明非常注重与学生讨论科研问题。一位博士生用离子束刻蚀技术分次剥层来研究离子注入光波导结构的折射率分布,自己认为得到的结果很不好。王克明发现,尽管数据与预想的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测量得到的折射率分布在变化趋势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他告诉学生应该首先认识到这一点。后来,该学生通过优化实验工艺和方法,得出了更加合理的折射率分布。
折射率分布是光波导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王克明敏锐地发现离子注入波导的理论模型对今后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国外同行的保守态度,他果断决定开发相关软件,并把任务交给了博士生胡卉。经过半年时间,一个有自己特色的拟合光波导折射率分布的计算机程序编制成功。
“我把自己看成学生们的导师、朋友,同时又把学生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学生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有熟练的计算机和实验技能……”王克明如此界定他与学生们的关系。每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路时,他总会认真听完并与他们探讨,其中不乏争论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良好的师生关系”。已留校任教的博士陈峰笑着说:“王老师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这是王克明的育人态度,难怪学生们都这样说:“能够成为王老师的学生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科学研究需要团队精神
“一个人的精力、知识有限,搞科研尤其是重大科研课题,团队精神至关重要。”在王克明看来,团队成员不在多而在精,团结更为珍贵。在他的带领下,离子束实验室上下一盘棋,团结协作,努力拼搏。
学生是他团队的主要成员。师徒情深,提起自己的学生,王克明眼睛特亮:“我有一批好学生,他们有什么想法总会和我交流。”话语中难掩幸福之情。“至今我还感觉自己是团队的一员。”已是山东建筑大学教授的王凤翔如是说。王克明对于团队成员的发展极为关心。
“我本来不想参评博导了,王老师知道后比谁都着急。”在王克明的鼓励下,卢霏的博导资格最终获准。“没有他,这个团队到不了今天。”卢霏深有体会地说。
名师出高徒。王克明培养的30名研究生中,如今已有14人获博士学位,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5人成为德国洪堡学者。其中,陈峰博士已成为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平民化”是王克明给人的突出印象。“他从不因自己年龄大、资历深而有架子,或者有什么特殊的待遇。”卢霏至今仍记得多年前和王老师同去北京做试验的经历:“他和学生一起坐火车挤在靠近厕所的过道旁,一直到北京,由于腰不好,回来后就进了医院。”由于诚恳热情,没有架子,大家称王克明是一位“平民教授”,而这正是他的风格、风范和做人的境界。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带领团队在科学的征途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