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芬,女,1971年12月出生,汉族,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麦类资源品质评价与利用研究。于2012年度入选“西部之光” 人才培养计划一般项目,入选项目为“青藏高原糯青稞品质评价与综合利用”。发表期刊论文60篇,获发明专利6项。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资助,促使我的研究思维和科研路径发生了很大转变,我的研究从以前单一的实验室走进了现在的企业生产车间,建立了从实验室预测品质到企业生产终端检测产品品质的全链条模式。在承担“西部之光”任务之前,青稞品种或资源的品质优劣主要通过在实验室测试理化指标而对其品质进行预测,预测这些材料的营养品质及加工品质。但事实上,其预测结果尤其对其加工品质的预测结果常常与实际生产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很难应用于实践,我们也很难明确地评价:哪种青稞适合做什么产品。在“西部之光”的推动下,我们建立了加工品质评价实验室,在对材料的理化指标检测的基础上,对特定材料进行产品研发,明确不同材料的加工品质差异,我的研究从成都生物所的实验室延伸到生产车间,延伸到企业,与西藏拉萨市和日喀则地区的主要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关于原料、配方、加工工艺的关键技术难题。“西部之光”让青稞研究延伸到老百姓的餐桌,为广泛推广青稞的价值、传播青稞文化迈出坚实的步伐。
在“西部之光”的推动下,我率先研发系列新型高值青稞产品,大力推动青稞的高值利用、产业化及跨区域发展。项目执行期间,我们创制了糯青稞新材料,其蛋白质和β-葡聚糖含量、总黄酮含量都很高,具有很高的营养与保健价值;另外,糯青稞比普通青稞易糊化和膨化,其糊化温度比普通青稞低20~25℃,这对克服青藏高原低气压及燃料短缺难题有重要应用价值。针对糯青稞的营养特点和加工性能,我们研发出高β-葡聚糖含量青稞饼干、面包、青稞米、青稞麦芽茶等新型青稞产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其中两项已授权。糯青稞在青稞啤酒和青稞酒酿制上已显示出很大的应用潜力。总之,“西部之光”推动了青稞天然价值的高值利用,促进了青稞产品跨区域发展。
依托“西部之光”,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3名(其中李俏博士荣获2015年朱李月华冠名奖),为藏区培养品质测试技术人员3名,协助指导来自藏区的在职博士生一名。该项目的实施稳定和扩大了青稞研究队伍,形成在职科研人员3人、项目聘用2人、硕士研究生2人的青稞品质研究团队。在“西部之光”的资助下,我积极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大会,并做大会或分会报告(在2012年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谷蛋白学术研讨会上做了题为“Study on starch quality in the grain of wheat and naked barley” 的大会报告;在2014年全国作物学会年会分会场做了 “青稞Waxy基因对青稞淀粉品质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报告)等,这些工作丰富了人们对青稞的认识,扩大了我国青稞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
以此项目的研究结果为基础,与西藏农牧科学院联合成功申报2015年度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S2015F400002:高β-葡聚糖糯青稞新产品加工与示范),为西藏自治区“十三五”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的立项提供了重要依据,并承担了其中部分研究任务。